开始听古典音乐以后就会发现乐曲的名字好长,为了更有文化地欣赏古典音乐,了解一下乐曲名称的命名规则。本文不仅会介绍如何解读乐曲名称,还会附上一些背景知识。
古典音乐
西方音乐的历史中,作曲家们流传至今仍在演奏的曲子,都可以称为“古典音乐”,这些曲目浩如烟海,恐怕穷尽一生都不能一一欣赏。虽说古典音乐被冠以“古典”二字,但并非指代的是距离现在非常遥远的古希腊、古罗马所在的古典时代,那时候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乐理知识,也没有种类丰富的乐器,即便有音乐恐怕也难以保存。
中世纪是西方音乐的真正起点。由于中世纪时期教会占据主导地位,大部分音乐都是宗教吟唱音乐。到了文艺复兴时期,艺术形式得到一定解放,形成了一些音乐流派,但无伴奏合唱依然占主导。
之后便是巴洛克时期,以歌剧的诞生到巴赫逝世为界。巴洛克时期,器乐和声乐都得到了很大发展,本文讲到的古典音乐也从这个时期开始。 随后是古典主义时期,“古典主义”是一个音乐时期,并非指代整个古典音乐。我们熟知的贝多芬和莫扎特便是古典主义时期的标志性人物。在古典主义时期,器乐的主要体裁确定,器乐也逐渐成为主导。 接下来是浪漫主义时期,这个时期作曲家尤为注重情感的表达,不再受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严格规定的束缚。浪漫主义时期还有展现东欧、北欧和俄罗斯等国民族代表音乐的民族主义音乐出现。 再后来就是 20 世纪音乐,作曲风格多种多样,难以用巴洛克、古典主义或浪漫主义这些词语来概括,前期产生了印象主义音乐、新古典主义音乐等流派,后来音乐流派越来越多,不一而足。
乐曲名称
古典音乐曲目中可能会包含这些部分:
- 作曲家名
- 体裁
- 调性
- 作品序号
- 作品集编号
- 乐章
- 标题
作曲家 Composer
知道乐曲的作曲家和其所处的年代,可以了解曲目的风格和类型。这里介绍四个时期一些著名的作曲家。
巴洛克
- 蒙特威尔第(Claudio Giovanni Antonio Monteverdi,1567-1643),生于意大利,作曲家和制琴师,巴洛克音乐的早期代表。他是歌剧的先驱,歌剧作品《奥菲欧》(L’Orfeo)流传至今。
- 帕赫贝尔(Johann Pachelbel,1653-1706),生于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,现在的德国,作曲家和管风琴家。其创作的《D 大调卡农》非常著名,以至于一提到“卡农”就默认是这首曲子,而“卡农”本是一种作曲技法。
- 维瓦尔第(Antonio Lucio Vivaldi,1678-1741),意大利作曲家、小提琴演奏家、天主教神父,生前就已闻名欧洲。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协奏曲,被称为“协奏曲之王”,其中的小提琴协奏曲《四季》极具知名度。
- 亨德尔(Georg Friedrich Händel,1685-1759),生于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,现在的德国,后加入英国籍并改名为 George Frideric Handel,作曲家。他擅长清唱剧、歌剧和协奏曲,清唱剧《弥赛亚》最负盛名。
- 巴赫(Johann Sebastian Bach,1685-1750),生于神圣罗马帝国,现在的德国,作曲家和管风琴、大键琴、小提琴演奏家。巴赫是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,作品涵盖当时绝大多数音乐体裁。他有超过一千部作品流传至今,管弦乐作品有著名的《勃兰登堡协奏曲》,器乐有大提琴组曲,声乐有宗教受难曲和弥撒曲。他的逝世被视作巴洛克时代的终结。
古典主义
- 海顿(Franz Joseph Haydn,1732-1809),生于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,现在的奥地利,作曲家。他被誉为“交响曲之父”,也为弦乐四重奏这种音乐形式做出了重要贡献,还是贝多芬、莫扎特的导师。
- 莫扎特(Wolfgang Amadeus Mozart,1756-1791),生于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,现在的奥地利,作曲家、钢琴家。他是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性人物,短暂的一生创作了数百部作品,涵盖当时几乎所有音乐体裁。
- 贝多芬(Ludwig van Beethoven,1770-1827),生于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,现在的德国,作曲家、钢琴家。他的作品跨越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,即使在生命的后半段失聪,他也能够“扼住命运的喉咙”,创作了六部交响曲。
- 舒伯特(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,1797-1828),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作曲家。他是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最后一位巨匠,也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。在追寻音乐的时光里,舒伯特穷困潦倒,在短短 31 年的生命里不仅留下了交响曲、钢琴奏鸣曲等作品,还创作了数百首艺术歌曲(一名演唱者与钢琴伴奏的表演形式)。
浪漫主义
- 门德尔松(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,1809-1847),生于德国汉堡,犹太裔作曲家、钢琴家、管风琴家和指挥家。他是为数不多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音乐家,他将当时已经被遗忘的巴赫的作品重新带到世人面前,演奏了往日名作。他短暂的一生留下的丰富的作品,主要有管弦乐序曲、交响曲和钢琴曲。他为管弦乐作品带来了标题,作品《仲夏夜之梦》改变自莎士比亚同名戏剧,作品富有诗意,曲式严谨,影响了浪漫主义音乐。他还创立了莱比锡音乐学院,现在的莱比锡门德尔松音乐戏剧学院。
- 肖邦(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,1810-1849),生于当时的华沙公国,现在的波兰,钢琴作曲家。肖邦早年在波兰学习音乐,后因动荡移居巴黎,此后再也没能回到波兰。他的作品以钢琴曲居多,并将民族主义与作品融合,作品充满诗意和情感。
- 舒曼(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,1810-1856),生于当时的萨克森王国,现在的德国,作曲家、音乐评论家。他的作品大量使用标题(例如,《蝴蝶》、《狂欢节》、《交响练习曲》、《童年即景》),让钢琴曲与文学主题建立起了联系。他还创办了音乐刊物,用以传播音乐评论。
- 李斯特(Franz Liszt,1811-1866),生于当时的奥地利帝国下辖的匈牙利王国,现在的匈牙利,作曲家、钢琴家。李斯特拥有超凡的钢琴演奏技巧,能够背谱演奏,被称为“钢琴之王”。他还创造了交响诗这一音乐形式,以诗歌、戏剧等文学作品为创作灵感来呈现音乐的故事性,例如取材于拉马丁《诗之冥想》的作品《前奏曲》。
- 瓦格纳(Wilhelm Richard Wagner,1813-1883),生于当时的萨克森王国,现在的德国,作曲家、剧作家,以歌剧闻名。瓦格纳一些作品中存在对犹太人的歧视,后被希特勒推崇,他本人因此饱受争议,他的作品也一度在以色列被禁止演出。
- 威尔第(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,1813-1901),生于当时的帕尔马公国,现在的意大利,作曲家、剧作家。同瓦格纳一样,威尔第也是一位伟大的歌剧作曲家,著名作品有《弄臣》、《游吟诗人》、《茶花女》等。
- 勃拉姆斯(Johannes Brahms,1833-1897),生于当时的普鲁士王国,现在的德国,作曲家。勃拉姆斯、巴赫、贝多芬被称为古典音乐的“3B”。他的作品追求完美,追随巴赫和贝多芬的作曲技巧和规范。
- 约翰·施特劳斯二世(Johann Baptist Strauss,1825-1899),奥地利作曲家。施特劳斯家族是一个音乐世家,他与父亲同名,也是家族中最出色的一位。他被誉为“圆舞曲之王”,最有名的作品要属《蓝色多瑙河》,他的作品也多次在动画《猫和老鼠》中作为插曲出现。
- 柴可夫斯基(Pyotr Ilyich Tchaikovsky/Пётр Ильи́ч Чайко́вский,1840-1893),俄罗斯作曲家。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一度有俄罗斯民族乐派特征,他的芭蕾舞剧《天鹅湖》和《胡桃夹子》广为人知。
- 马勒(Gustav Mahler,1860-1911),生于当时的奥地利帝国,现在的捷克,作曲家、指挥家。马勒的音乐生涯以指挥为主,在指挥工作之余创作音乐。他的交响曲篇幅较长,规模庞大,意味深远。
- 理查德·施特劳斯(Richard Georg Strauss,1864-1949),生于当时的巴伐利亚王国,现在的德国,作曲家、指挥家。他与奥地利的斯特劳斯家族没有关系,有时会称其全名以示区分。他曾在纳粹德国时期担任音乐职务,后与纳粹产生冲突。他是李斯特和瓦格纳的继任者,创作了交响诗和歌剧,其中以交响诗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》最为出名。
20 世纪音乐
- 德彪西(Achille-Claude Debussy,1862-1918),法国作曲家。他的作品常与画作相关,作品标题给人以画面感。他的作品没有古典主义的严谨,也没有浪漫主义的情感,曲式新颖,是“印象主义音乐”的代表人物。
- 拉赫玛尼诺夫(Sergei Vasilyevich Rachmaninoff,1873-1943),生于俄罗斯,后加入美国籍,作曲家、指挥家、钢琴家。他的钢琴作品以其演奏难度著称。他的《C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》最为出名,也是他经历挫折之后的涅槃重生。
- 拉威尔(Joseph-Maurice Ravel,1875-1937),法国作曲家、钢琴家。他经常与德彪西、印象主义联系在一起,不过由于他有西班牙血统,作品中加入了西班牙民间音乐,丰富了当时的法国音乐。
- 肖斯塔科维奇(Dmitri 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/Дмитрий Дмитриевич Шостакович,1906-1975),前苏联时期俄国作曲家。他在当时意识形态高压中从事音乐创作,虽然遭到过两次苏共压制,作品被禁演,但他仍能在压抑中继续作曲。
体裁 Genre
根据乐曲的演奏形式、谱曲特点等可以将古典音乐分为多种体裁,这里列举其中的一些。
- Overture,序曲。原指歌剧、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,也可独立创作。
- Prélude,前奏曲。原指组曲之前的器乐引子,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形式。
- Concerto,协奏曲。一件或数件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,既有对比又相互交融的作品,通常为三个乐章。
- Sonata,奏鸣曲。一件独奏乐器演奏或由一件独奏乐器和钢琴合奏,规模小、乐器少。
- Symphony,交响曲。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管弦乐曲,由管弦乐团演奏。
- Trio/Quartet/Quintet/Sextet,三/四/五/六重奏。由几种不同乐器演奏,例如钢琴三重奏(钢琴、小提琴及大提琴),弦乐三重奏(小提琴,中提琴及大提琴)。
- Symphonic poem,交响诗。标题音乐最具代表性的曲种,用音乐来表现故事,体裁多源自文艺作品、民间传说等。
- Nocturne,夜曲。抒情器乐短曲,大多为钢琴曲。
- March,进行曲。具有强烈的音乐节奏,最初是为军队的战斗生活所创,用以鼓舞军队的士气、表达力量和决心,通常由军乐队所演奏。
- Fantasia,幻想曲。即兴的器乐作品。作曲者可以随自己的幻想自由创作。乐曲具有幻想的自由奔放的特点,并富浪漫色彩。
- Rhapsody,狂想曲。富有民族特色的史诗性器乐曲,多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叙事性段落。
- Ballade,叙事曲。一般指富于叙事性、戏剧性的独唱或独奏曲。
- Canon,卡农曲。复调音乐(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在同时进行、互相形成和声关系、以对位法为主要创作技巧的音乐)的写作技法之一,利用对位法的模仿技法,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一个声部,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,形成一种此起彼伏,连绵不断的效果。
- Fugue,赋格曲。类似卡农,主要特点是相互模仿的声部在不同的音高和时间相继进入,按照对位法组织在一起。
- Suite,组曲。各自独立的不同乐曲的组合。
- Etude,练习曲。专门提供某乐器的练习特定技巧的音乐作品,也有一些是为炫技而能在音乐会上演奏的作品。
- Opera,歌剧。舞台表演艺术,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,根据情景的不同还能分成多个部分,例如:咏叹调(Aria)、清唱剧(Oratorio)、宣叙调(Recitativo)、重唱、合唱、序曲、间奏曲(Intermezzo)、舞蹈场面等。
- Dance,舞曲。跳舞时的伴奏。
- Waltz,圆舞曲/华尔兹。
- Ballet,芭蕾。
调性 Tonality
调性包括调高(Key)和调式(Mode)。调高一共有 12 个,每个调高有两种调式,分别是大调和小调,这样就可以组成 24 种调性,例如 C 大调、G 大调、G 小调等。
音名
平常我们唱的 1-do,2-re,3-mi,4-fa,5-so,6-la,7-si,这些音在音乐里有专门的名字,称为 C
,D
,E
,F
,G
,A
,B
。
以钢琴这个乐器为例。
- 钢琴一共有 88 个键,可以分为 9 组,组名为 0~8(怎么和计算机数组下标一样从 0 开始?)。
- 最左边的 3 个按键(2 个白键、1 个黑键)为 0 组,以及最右边的 1 个白键自成第 9 组。
- 剩下的键从左到右,每 12 个键(7 个白键、5 个黑键,按序为白/黑/白/黑/白/白/黑/白/黑/白/黑/白)一组,记为 1-7 组。
- 每组中的白键音的名字从左到右记为
C
,D
,E
,F
,G
,A
,B
。 - 钢琴按键弹出的音高(声音的频率)从左到右逐渐升高。
- 在白键之间的黑键比左边的键音高(用升记号
♯
表示,读作 sharp),比右边的键音低(用降记号♭
表示,读作 flat)。 C
右边的黑键的音名为C♯
,这个黑键也在D
的左边,这个音也可以叫做D♭
。在乐谱中实际音名取决于具体规则。- 一组中 12 个键的音名依次为
C
,C♯
/D♭
,D
,D♯
/E♭
,E
,F
,F♯
/G♭
,G
,G♯
/A♭
,A
,A♯
/B♭
,B
。 - 音名和组名可以为钢琴上每一个键命名,例如最左边的键名为
A0
,从左往右第 40 个键名为C4
,最右边的键名为A8
。 C4
也叫“中央 C”,它所在的组(C4
~B4
)也称为中音区。
声音
-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,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振动频率。
- 钢琴的发声原理可以简化为锤击打弦,弦振动的过程。
- 弦可以简化为两端固定的线,拨动弦时,弦会振动。
- 弦振动时会发出声音,越长越粗的弦发出的声音越低沉,频率越低(波长越长)。
- 弦的振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弦的不同部分,例如 1/2、1/3、1/4 处都会各自产生不同频率的声音。
- 弦振动发出的声音是不同频率振动的叠加,所以弹奏钢琴上一个键发出的声音,其实是好几种不同频率声音的叠加。自然界的声音都是不同频率声音的叠加。
- 通过傅里叶变换,可以得到一个声音包含的所有声音的频率。频率最低(去除不稳定的杂音)的声音称为基音,其频率为基频,其余频率声音称为泛音,泛音是基音频率的整数倍。泛音频率越高其能量越小,最后就不能分辨出来了。
- 像吉他这样的弦乐器,可以用手指按住弦的某一位置改变发声弦的长度,这就可以控制声音的频率。
- 不同乐器发声时,泛音的组成不一样,这就是乐器的音色。人类可以根据音色分辨不同乐器,即便这些乐器弹奏的是同一首曲子。
音律
人类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 20Hz-20000Hz,频率越高的声音,人越难分辨。人类为了能够欣赏美妙的音乐,就要在比较容易听到、容易分辨的声音频率范围内演奏。作为乐器之王的钢琴, 88 个键的基频范围约在 27.5Hz-4186Hz,由于存在在泛音,能发出的声音范围已经非常宽广了。
为了能给乐器调音确定一个标准,国际上把频率为 440Hz 的声音定为标准音,对于钢琴来说,就是 A4
这个音。有了标准音,还要确定能够用于演奏的每一个音的准确频率,确定的规则就是音律。
- 钢琴上相邻组中同一个音名之间的基音频率以 2 倍变化。例如,
A4
频率是A3
的两倍,也可以说这两个音差了一个八度音程(Perfect octave),用符号 P8 表示。这样所有 A 音的基频就能确定下来。 - 两个八度音之间音的频率是不能随意指定的,需要人类根据自身听觉特点来确定。人听到频率比是 2 的一系列声音时,会觉得这些声音之间是“等距离”的,相比其他比率主观感受更为“和谐”。频率之比是整数的声音,也会给人以“和谐”感,例如 2:3、3:4 等。
- 当
A2
发声时,基频是 110Hz,泛音频率有 220Hz、330Hz、440Hz 等,其中 220Hz 是A3
,440Hz 是A4
。330Hz 是 220Hz 频率的 3/2 倍,把与一个音频率之比为 3/2 的音称为纯五度音。纯五度音的重要性仅次于八度音。
五度相生律
有了八度音和纯五度音的概念,就可以构造新的音了。
- 将一根长为 \(\lambda\) 的弦振动频率记为 \(f\)。
- 将这跟弦的长度分为 3 份,去掉 1 份的长度,那么弦长就变成了 \(\frac{2}{3}\lambda\),振动频率就是 \(\frac{3}{2}f\)。把这跟弦发出的音记为第 1 步弦声音的纯五度音。
- 将 2 步的弦再去掉三分之一,得到弦的振动频率就是 \(\frac{9}{4}f\)。不过这个音的频率已经超过了第 1 步音的 2 倍,不在一个八度音程范围内。做一点变换,去掉三分之一长度后,再将这根弦的长度加倍,那么频率就变成了 \(\frac{9}{8}f\),这样就在同一个八度音程范围内了。
- 将 3 步的弦再重复一遍操作(三分损一),可以得到在一个八度音程范围内,频率为 \(\frac{27}{16}f\) 的弦。
- 对 4 步的弦再三分损一,得到在一个八度音程内,频率为 \(\frac{81}{64}f\) 的弦。
这样一来,就得到了频率为 \(f,\frac{9}{8}f,\frac{81}{64}f,\frac{3}{2}f,\frac{27}{16}f\) 的五个音,这五个音在现在叫做 C
,D
,E
,G
,A
。在中国,这五个音叫做宫、商、角(jué)、徵(zhǐ)、羽。确定这五个音的方法在中国的《管子‧地员篇》中叫做三分损益法,在西方叫做五度相生律。
除了这五个音,也可以继续派生,得到七个音、十二个音。
十二平均律
为了能在一个八度音内找出 12 个音,还要让每个音之间的频率之比一致,只要让后面音的频率是前面音频率的 \(\sqrt[{12}]{2}\approx1.0594630943593\) 即可。
十二平均律计算音的频率非常方便,知道了任何一个频率就可以推算出其他音的频率,八度音也是两倍关系。这样就需要一个标准音让所有乐器的发声频率统一起来,大家商量一下(国际会议),就决定是 440Hz。
但十二平均律中音和音的频率比不是简单的整数,带来的和声效果没有整数好,只能接近整数比例。然而,人类的听觉不一定能察觉这么细微的差别,实际效果还不错,十二平均律就发展了起来。
调式
有了音律就可以确定十二个音,十二个音中常用的是七个,就是钢琴上的白键,七个白键之间的和谐性会比十二个音更好。而五个音会比七个音和谐性更好,但多样性更少。
挑选连续的几个音,五个或七个或是十二个,组成一组,称为音阶(Scale)。如果使用的是七个音来演奏,那么就称使用的调式是大小调式。
选择一组音阶时,这组音阶的第一个音,也就是频率最低的音的音称为这组音阶的主音,主音的音名也是这组音阶的调名。例如,如果一组音阶以 C
为主音,那么这组音阶就是 C 调的。
至于是大调还是小调,由这组音阶之间的音程决定。钢琴上相邻的两个键(音)的关系叫做半音,中间隔了一个键的两个音的关系叫做全音。
例如,C 自然大调使用的音阶是 C
,D
,E
,F
,G
,A
,B
,C
,这些音之间的关系是 C
与 D
是全音(中间隔了 C♯
/D♭
),D
与 E
是全音,E
与 F
是半音(中间没有隔任何音),以此类推。将关系连起来就是“全、全、半、全、全、全、半”,这种关系称为大调(Major)。如果是 A 自然小调,使用的音阶是 A
,B
,C
,D
,E
,F
,G
,A
,其关系是“全、半、全、全、半、全、全”,这种关系称为小调(Minor)。
按这种规则就可以知道 C 自然小调的音阶了,也就是 C
,D
,D♯
/E♭
,F
,G
,G♯
/A♭
,A♯
/B♭
,C
。 一共有十二个音,也就有十二种大调、十二种小调。除了自然调式,还有其他调式,这里不列出了。
序号 NO.
序号是一位作曲家对其创作的同一体裁的作品的编号。例如,作曲家在创作他的第一部体裁为交响曲时,会在标题中加入 Symphony No.1,表示交响曲中的第 1 号。
有时候序号也会在作品集编号之后出现,同一个作品集编号下可能会有多首曲子,这种情况序号用于标记乐曲在一个作品集下的次序。
作品集编号 Op.
作品集编号是作曲家(有的是音乐出版商或音乐学家)对其一生创作的所有作品按时间顺序确定的序号,常用 Op 表示,是 Opus 的缩写。例如,Op.1 代表这是作曲家的第一部作品。有些作品在作曲家生前没有发表,后人在其逝世后才发表,这类作品就是遗作,用 Op.Post 表示。不过编号不一定都是以时间顺序而定,有些也按作品类型分类。
特别地,有一些作曲家的作品集编号会用特别的字母来标注,有的作曲家的作品有可能不止一套编号规则,有的作品编号可能会在几位作曲家上重复。这里列出一些比较常见又不容易混淆的标注。
- BWV,巴赫作品编号。Bach Werke Verzeichnis (巴赫作品目录)的首字母缩写。
- K/KV,莫扎特作品编号。Köchel-Verzeichnis(克歇尔目录),由奥地利音乐学家克歇尔(Köchel)整理,故以字母 K 标注。
- RV,维瓦尔第作品编号。Ryom-Verzeichnis(吕昂目录),由丹麦音乐学家吕昂(Peter Ryom)整理。
- D,舒伯特作品编号。Deutsch-Verzeichnis(德意许目录),由奥地利音乐学家德意许(Otto Erich Deutsch)整理。
- HWV,亨德尔作品编号。Händel-Werke-Verzeichnis(亨德尔作品目录),由巴塞特(Bernd Baselt)整理。
- S,李斯特作品编号。由汉弗莱·希尔勒(Humphrey Searle)整理,并由其姓氏标注。
贝多芬的作品多用 Op 编号,还有一些生前没有编号的,后人用 WoO(Werk ohne Opuszahl,未编号作品)标记。
在查找古典音乐时,通过作品集编号可以快速找到特定作品。
乐章 Movement
一部作品往往不止一首曲子,就像文章会分章节一样。交响曲、协奏曲等会由几个乐章组成,每个乐章是一首曲子,就像专辑中的一首歌一样,可以单独听。
乐章号往往用罗马数字表示,后面跟乐章速度记号,有时候还会有乐章曲式或修饰。速度记号往往是一个意大利语的词,表示乐曲行进的速度(节拍速率),可以表现演奏风格或情感的表达方向。
列出几个速度记号:
- Grave,庄板
- Adagio,柔板
- Andante,行板
- Allegro,快板
- Vivace,活泼的
- Presto,急板
一些修饰词:
- assai,非常
- poco,稍微
- con brio,有活力
- con mono,有动态
- meno,较少
以贝多芬第五交响曲(命运)为例,其中包括四个乐章:
- I. Allegro con brio,第一乐章,充满活力的快板。这是我们听到最多的《命运》交响曲,非常激昂。
- II. Andante con moto,第二乐章,有动态的行板。
- III. Allegro,第三乐章,快板。
- IV. Allegro,第四乐章,快板。
标题
一些音乐家热衷于给乐曲起标题,还有一些则极力避免。
- 无标题音乐(Absolute music),没有文字用于描述音乐内容。
- 标题音乐(Program music),盛行于浪漫主义时期,用文字表达作品思想。
古典音乐曲目很多都是没有标题的,只有一个编号,一些作曲家甚至没有给自己的作品编号,有的还会重复编号,这给后人的整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。
贝多芬的交响曲中第三交响曲《英雄》和第六交响曲《田园》两部作品是少有的由他本人命名的的作品,而第五交响曲《命运》是由后人命名的。有标题的音乐会让人对曲目内容产生联想,《田园》像是描写了田园风光,但其中也有别的场景;《命运》虽然没有本人命名,但一旦听到其旋律,谁都会觉得这个标题恰到好处。像《命运》交响曲、《月光》奏鸣曲的标题都是因为后人觉得曲目适合这个标题而命名,而后渐渐流传开来。
没有标题的音乐可能一开始不容易产生亲切感,但要想到音乐是不依赖语言的作品,标题虽然能引起兴趣,但也会限制人的想象。有的作品即使没有标题,依然能依靠其编号、体裁等简称在乐迷中流传,例如“贝七”是贝多芬第七交响曲,“门协”是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。
其他
有的曲子可能还会标注演奏者、指挥家或乐团,一部作品的不同演绎是他们个性的诠释,给人别样的体验。
看名识曲
有了上面的知识,就可以实践一下了,顺便分享一些我喜欢的曲子。古典音乐源自欧洲,所以会有很多曲子不是用英语标注,例如德语、法语、意大利语等,看到不认识的词也不必惊讶。
-
Bach:Cello Suite No.1 in G Major, BWV 1007: I. Prélude
巴赫的 G 大调第一大提琴组曲,第一乐章前奏曲。也是我最喜欢的大提琴曲子,搜 BWV 1007 就能找到。大提琴的声音低沉稳重,娓娓道来。巴赫这部作品只有大提琴演奏,也称为无伴奏大提琴组曲,共有 6 组,编号 BWV 1007-1012。
-
Vivaldi:The Four Seasons, Violin Concerto in E Major, Op. 8 No.1, RV 269 “Spring”:I.Allegro
维瓦尔第的 E 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,四季-春,第一乐章,快板。最喜欢的小提琴曲子。巴洛克时期少见的标题音乐,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共有 4 组,分别表现春夏秋冬,非常生动。“春”这一首,曲子轻松愉快,生机盎然。4 组都很不错,适合连起来一起听。
-
Tchaikovsky:Swan Lake,Op. 20, Act II: No.13, Dances of the Swans
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《天鹅湖》改编的组曲,这一段是其中第二幕,第 13 首曲子。这一首其实是由 7 段曲子组成的,有些演绎没有分开列出,总称为“天鹅舞曲”。其中的第四段是著名的《四小天鹅舞曲》,旋律轻松活泼。组曲的第 10 首也很不错,整部《天鹅湖》都可以听一听。
-
Tchaikovsky: The Nutcracker, Op. 71, Act I, Scene 1: No. 2, March
柴可夫斯基的《胡桃夹子》,第一幕第一景的第二首曲子,进行曲。
-
Symphony No. 5 in C Minor, Op. 67: I. Allegro con brio
贝多芬 C 小调第五交响曲,第一乐章,充满活力的快板。著名的《命运》交响曲的第一乐章,开门见山地道出命运地凶险。
-
Beethoven: Symphony No. 9 in D Minor, Op. 125 “Choral”: IV. Presto “O Freunde, nicht diese Töne!”
贝多芬 D 小调第九交响曲,第四乐章,标题意为“啊!朋友,何必老调重弹!”。这一乐章前面是演奏,后面是合唱,标题其实是合唱部分第一句,歌词大部分来自德国诗人席勒的《欢乐颂》,这就是我们常听《欢乐颂》的。
-
Midsummer Night’s Dream, Incidental Music, Op. 61, MWV M 13: No.9 Wedding March
门德尔松《仲夏夜之梦》的第九首曲子——婚礼进行曲。
-
Symphony No. 40 in G Minor, K. 550: I. Molto allegro
莫扎特 G 小调第四十交响曲,第一乐章。S.H.E 的歌曲《不想长大》就引用了这里的旋律。
-
Piano Sonata No. 16 in C Major, K. 545 “Sonata facile”: I. Allegro
莫扎特第十六钢琴奏鸣曲,第一乐章,“单纯的奏鸣曲”。
-
Piano Sonata No. 11 in A Major, K. 331: III. Rondo alla turca. Allegretto
莫扎特第十一钢琴奏鸣曲,第三乐章,也就是著名的《土耳其进行曲》。曾经有部动画片《麦兜故事》就用到了这首曲子,麦兜给它配上了歌词——《仲有最靓嘅猪腩肉》,我印象深刻,非常有趣。
-
Clair de Lune, L. 32
德彪西的《月光》。德彪西的作品就经常只有一个标题了,曲子给人以月夜幽静的感觉。
-
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, L. 33
德彪西的《亚麻色头发的少女》。曲子安静优雅,正如一位少女。
-
Solomon, HWV 67: Arrival of the Queen of Sheba
亨德尔《示巴女王的来临》,来自清唱剧《所罗门》。
-
Peer Gynt Suite No.1, Op.46: 1. Morning Mood
挪威作曲家爱德华·格里格创作的乐曲,晨歌。
-
Also sprach Zarathustra, Op. 30, TrV 176: Prelude
理查德·施特劳斯的交响诗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》,标题取自尼采同名哲学巨著,在电影《2001 太空漫游》中作为配乐出现。乐曲宏伟壮丽,极具感染力。
-
Wiegenlied, Op. 49, No. 4 (Arr. for Cello and Piano)
勃拉姆斯的《摇篮曲》。曲子安静,极尽温柔,特别是大提琴的版本。据说,此曲是勃拉姆斯为祝贺心爱女子生下第二个孩子时所作,但是勃拉姆斯终生未娶。
-
Salut d’amour, Op. 12
英国作曲家爱德华·埃尔加的《爱的礼赞》。曲子饱含深情,是作曲家写给新婚妻子的作品。
-
Mariage d’amour “Spring Waltz”
《梦中的婚礼》,由法国作曲家保罗·塞内维尔和奥立佛·图森为钢琴家理查德·克莱德曼所作。
-
Sonata a violono e violone e cimbalo, Op. 5, Sonata No.11 in E: II.Allegro
意大利作曲家、小提琴家阿尔坎杰罗·科雷利的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中的第一首曲子。
-
8 Humoresques, Op. 101, B. 187: No. 7, Poco lento e grazioso
德沃夏克,八首幽默曲的第七首,说是“幽默”却有几分伤感。
-
On The Beautiful Blue Danube Op 314
约翰·施特劳斯二世的《蓝色多瑙河》,是其三大圆舞曲之一,被视为奥地利的“第二国歌”。
-
The Maiden’s Prayer, Op. 4
波兰女作曲家巴拉诺夫斯卡在十八岁时所作的《少女的祈祷》,不过作曲家在二十四岁便因病离世。乐曲婉转动听,充满遐想,钢琴家郎朗就曾演绎过这首曲子。
-
Marcha Radetzky, Op.228
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·施特劳斯的《拉德茨基进行曲》,该曲为赞颂奥地利伯爵约瑟夫·冯·拉德茨基对国家建战功而作,乐曲生机勃勃、意气风发。
-
Boléro (Ravel)
拉威尔的《波莱罗》舞曲。乐曲虽然节奏重复,但仍富有生气,最早听到这首曲子应该是在动画《数码宝贝》里。
-
Die Forelle
《鳟鱼》,李斯特改编自舒伯特的同名歌曲的钢琴独奏曲目。
-
L’arlésienne Suite No. 2 (Arr. E. Guiraud): IV. Farandole
《阿莱城的姑娘》第二组曲的第四曲,法兰多尔舞曲,该曲是法国作曲家乔治·比才为阿尔封斯·都德的同名戏剧作品创作。
-
Hooked On Classics 1, 2 & 3
这是一张专辑,内容堪称古典音乐的“串烧”,节奏强烈,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元素融为一体,非常带劲。
结语
这是我听古典音乐的一点点总结,音乐真是美妙。我们可以在音乐 APP 上收听到同一首曲子的不同演绎,有的只是片段,有的是乐团的作品,可能会显得更为高雅。挑的时候看看看发行商、演奏乐团和指挥可能会有更好的体验。一些有年代的冷门专辑,在一些音乐 APP 上可能听不了,那就要找收录更多的提供商。
一些参考
- 我的古典歌单
- 书籍:古典音乐说明书
- 百科
- 古典音乐媒体
- 其他
- History of Classical Music
- Learn Music Theory
- 我眼中的西方音乐史
-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古典音乐“标题党”
- 古典音乐中的作曲家作品编号体系
- 搜索古典音乐的小技巧
- 古典音乐题目中的「神秘代码」究竟是什么?
- 古典音乐是如何命名编排的?
- 已经混得脸熟的“Op.”、“BWV”……,你知道它们是怎么回事吗?
- Classical Music Titles, Explained
- A Glossary of Classical Music Terms
- WHAT’S IN A NAME? UNDERSTANDING CLASSICAL MUSIC TITLES
- What Is Absolute Music: A Complete Guide
- 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音乐理论
- 调是什么?
- 纯律、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是如何产生的?三种律制之间有何关系?
- 意大利音乐术语